2021年多美滋外部环境检测清单 |
序号 | 排放口类别 | 排放口编号 | 排放口名称 | 污染物种类 |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(1) | 手工监测采样方法及个数(2) | 2021年监测频次 | 手工测定方法(4) | 检测机构使用的测试标准 |
1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1 | 干燥废气排放口 | 颗粒物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/T 16157-1996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836-2017 |
2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2 | 拆包废气/粉尘西排口 | 颗粒物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/T 16157-1996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836-2017 |
3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5 | 热风炉废气排放口/加热炉排口 | 氮氧化物 |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/860-2014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693-2014,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92-2014,固定污染源排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HJ 675-2013代替GB/T 13906-1992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/T 43-199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693-2014 |
4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5 | 热风炉废气排放口/加热炉排口 | 林格曼黑度 |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/860-2014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HJ/T 398-2007 |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第四版 国家环保总局(2003)5.3.3.2测烟望远镜法 |
5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5 | 热风炉废气排放口/加热炉排口 | 二氧化硫 |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/860-2014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/T 56-2000,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29-2011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/T 57-2000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57-2017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57-2017 |
6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5 | 热风炉废气排放口/加热炉排口 | 烟尘 |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/860-2014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/T 16157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836-2017 |
7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6 | 实验室1号/FQ50200301-2/2#排口 | 氮氧化物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92-2014,固定污染源排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HJ 675-2013代替GB/T 13906-1992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/T 43-1999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/T 42-199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693-2014 |
8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6 | 实验室1号/FQ50200301-2/2#排口 | 硫酸雾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(暂行)HJ 544-200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4-2016 |
9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5 | 实验室2号//FQ50200301-3/3#排口 | 硫酸雾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(暂行)HJ 544-200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4-2016 |
10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7 | 实验室3号/FQ50200301-4/4#排口 | 氯化氢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HJ 548-2016代替HJ 548-2009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HJ/T 27-1999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9-2016 |
11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7 | 实验室3号/FQ50200301-4/4#排口 | 氮氧化物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92-2014,固定污染源排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HJ 675-2013代替GB/T 13906-1992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/T 43-1999,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/T 42-199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693-2014 |
12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3 | 实验室4号/FQ50200301-5/5#排口 | 非甲烷总烃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/T 38-1999 | 固体污染源废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38-2017 |
13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3 | 实验室4号/FQ50200301-5/5#排口 | 甲醇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| 固定污染源排放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/T 33-1999 |
14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8 | 实验室5号/FQ50200301-6/6#排口 | 乙醚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
|
|
15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8 | 实验室5号/FQ50200301-6/6#排口 | 非甲烷总烃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/T 38-1999 | 固体污染源废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38-2017 |
16 | 有组织排放 | DA009 | 食堂油烟1号/食堂油烟处理设备南进口/排口 | 油烟 | 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DB 31/844-2014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红外分光光度法 |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DB31/844 -2014附录A 饮食业油烟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DB31/844 -2014 附录A |
17 | 有组织排放 | DA010 | 食堂油烟2号/食堂油烟处理设备北进口/排口 | 油烟 |
|
1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硫酸雾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(暂行)HJ 544-2009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4-2016 |
2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甲醇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| 固定污染源排放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/T 33-1999 |
3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臭气浓度 | 恶臭(异味)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/1025-2016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 T 14675-1993 |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 T 14675-1993 |
4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硫化氢 | 恶臭(异味)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/1025-2016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空气质量 硫化氢 甲硫醇 甲硫醚 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/T14678-1993 | 恶臭(异味)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空气和废气 硫化氢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DB31/1025-2016 附录B |
5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颗粒物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/T 15432-1995 |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及修改单 GB/T 15432-1995及修改单 |
6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氯化氢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年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9-2016代替HJ 549-2009,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(暂行)HJ 549—2009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549-2016 |
7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氨(氨气) | 恶臭(异味)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/1025-2016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/T 14669-1993,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-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4-2009,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3-2009 | 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3-2009 |
8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非甲烷总烃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 1次/半年 | 环境空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-气相色谱法HJ 604-2017 | 环境空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-气相色谱法HJ 604-2017 |
8 | 无组织排放 | 厂界 |
| 乙醚 |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1/933-2015 | 非连续采样 至少3个 |
| 请检测机构确认下目前是否有乙醚的检定方法 |
|
1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动植物油 |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/199-2018 | 瞬时采样 至少3个瞬时样 | 1次/半年 |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-2012代替GB/T 16488-1996 |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-2018 |
2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总磷(以P计) | 水质 总磷的测定 流动注射-钼酸铵分光光度法HJ 671-2013,水质 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 连续流动-钼酸铵分光光度法HJ 670-2013,水质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 11893-1989 | 水质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 11893-1989 |
3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化学需氧量 |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/T 399-2007,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HJ 828-2017 |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HJ 828-2017 |
4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悬浮物 |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11901-1989 |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11901-1989 |
5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氨氮(NH3-N) |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6-2009,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-2009 |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-2009 |
6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pH值 |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 6920-1986 |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 6920-1986 |
7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|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流动注射-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|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GB/T16489-1996 |
8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总氮(以N计) | 水质 总氮的测定 流动注射-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668-2013,水质 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-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667-2013,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-2012 |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-2012 |
9 | 污水 | DW001 | 污水排放口 | 五日生化需氧量 |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(BOD5)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HJ505-2009 |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(BOD5)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HJ505-2009 |
1 | 噪声 | 厂区 | 厂界 | 昼间,dB(A)(6个点) | 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12348-2008) |
| 1次/季 | 执行《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》(HJ 819-2017) | 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12348-2008) |
2 | 噪声 | 厂区 | 厂界 | 昼间,dB(A)(6个点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