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件1
项目建设概况
1 项目位置
1.1 项目名称:
(略)S(略)白沙至塔(略)洞新(略)?山连接线共线段
项目(简称“
洞新高速
?山连接线
”)
1.2
项目概述
(略)线起于洞新高速?山互通A(略)S(略)线的平交处,起点桩号K(略)+(略).(略)线向南经鲤溪、六坪,止于(略),终点桩号K(略)+(略).(略)。(略)线全长6.(略)km(扣除断链长度)。
本项目主要中间控制点有起点、鲤溪、青山冲及终点。
本项目沿线经过新(略),共4(略)。
沿线(略)有:洞新高速
、(略)
,与本项目主线相接或交叉。
(略)线跨过的河流有鲤溪、扶夷江,下穿洞新(略),未(略)。
2 技术标准
本连接线项目全长
6.(略)
km,按双向
2
(略)
二级
(略)标准建设,设计速度采用
(略)k(略)段(略)km/h)
,(略)基宽度采用
(略)
m。
有关技术指标执(略)技术标准》JTG B(略)-(略)
及相关技术标准、规范、规程的规定。
主要技术指标表
序号
|
项
目
|
主要技术标准
|
1
|
(略)等级
|
二级
|
2
|
设计速度
|
(略)km/h
(4
0km/h
)
|
3
|
(略)基宽度
|
1
2
m
|
4
|
(略)宽度
|
2
×
3.
(略)
|
5
|
汽车荷载
|
(略)-Ⅱ级
|
6
|
设计洪水频率
|
大、中桥
1/(略)
;(略)基、小桥及涵洞
1/(略)
|
7
|
圆曲线
最小半径
|
一般值
|
(略)m
((略))
|
极限值
|
(略)m
((略))
|
8
|
最大纵坡
|
6%
(7%)
|
9
|
最小坡长
|
(略)m
((略))
|
(略)
|
凸形竖曲线
半径
|
一般值
|
(略)m
((略))
|
极限值
|
(略)m
((略))
|
(略)
|
凹形竖曲线
半径
|
一般值
|
(略)m
((略))
|
极限值
|
(略)m
((略))
|
(略)
|
竖曲线最小长度
|
(略)m
((略))
|
(略)
|
会车视距
|
(略)m
((略))
|
3 气象与水文简况
(略)线(略)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,冬、夏长,春、秋短。四季(略)明,日照充足。秋、冬、春季北方冷空气易进难出,形成连绵低温阴雨,夏季多旱,一月平均气温5.3℃,七月平均气温(略).8℃,年日平均气温(略)℃,年日照(略)小时,年降水量(略).0mm,无霜期(略)天以上。
(略)线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。扶夷江自西南向东北纵(略)后注入资水,资水是在湘的长江四支流之一。受地形地貌的控制,(略)东侧有数条较大的沟溪自东向西(略)流入扶夷江。扶夷江最小流量(略)m3/s。另外,小的沟谷中亦有涓涓细流,主要沟谷中的溪水多被引入灌溉水渠,作农田灌溉,丰水期亦被利用作小型水力发电。沿线可见下降泉,(略)民作生活水源,流量不大,但终年不干涸。沿线沟谷中的溪水枯水期水量不大,但在丰水期或集中降水时,溪流水位猛涨加之沟谷深切,坡陡,水流湍急,其冲刷下切作用加剧。
4 地形与地质简况
4.1
地形
本项目沿线主要地貌单(略)以剥蚀、切割作用形成的中低山,系南岭山脉越城岭的北麓,总的地势为东南高,西北低。
(略)划,(略)划为东(略)(Ⅳ),武夷南岭山(略)(Ⅳ6)。
(略)西侧扶夷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(略),国家地质公园,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,纵横(略)多公里。
(略)东南以越城岭为屏障,西南以雪峰山余脉为依托,东北部另衡邵盆地接壤,形成东南高,西北低的倾斜地势,东南、西南山峰绵延,中部扶夷水形成的河流阶地,地势平坦。山丘起伏,高差较大,一般海拔在(略)~(略)m,为中低山地貌。
沿线经过地段的地貌特征主要为阶地,低山山缘,山间凹地,和中低山山缘及山间冲沟。
沿线低山,中低山山坡较平缓,多垦为梯田,旱地,种植水稻,旱地作物或果木、松杉、竹等、阶地上多为水田及民居。植被良好。(略)沟谷呈“V”型,深切,坡降大,(略)附近坡降变缓,山体受构造、剥蚀作用的控制,形态较复杂,但山体稳定。
4
.2(略)域地质稳定性评价
(略)地质构造及地层较稳定,未发现新构造运动痕迹。根据《中国地震(略)划图》(GB(略)-(略))附图A《中国地震动峰值(略)划图》及附图B《中国地震反应谱特(略)划图》,动峰值加速度g
<0.(略),特征周期s=0.(略),(略)抗震设防烈度为小于Ⅵ度。
4
.3(略)地质条件
4
.3.1 地层岩性
根据本次勘察所获资料,(略)域地质资料,(略)段(略)布地层包括第四系全新世(Qh)和四系更新世(Qp)、白垩系晚白垩世(K2)、石炭系早石炭世(C1)、泥盆系晚泥盆世(D3)、奥陶系早奥陶世(O1)及早古生代加里东期(r3)等地质时代之地层。
现自新至老(略)述如下:
第四系全新世(Qh)
1) 填筑土(Q4mL):主要(略)布(略)基,沟渠堤坝,民房地坪等处。以碎石、砂卵石、粘性土为主堆填,松散致密实,成(略)杂乱,厚度变化大。(略)基处经碾压密实,(略)基稳定,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可达(略)Kpa。
2)种植土(Q4pd):沿线均有(略)布,主要为水田、旱地及山坡表层的植物层,该层呈黄褐色,灰褐色,含植物根茎及有机质、松散、稍湿—湿—饱和,软塑至可塑。厚0.3~0.5m。水塘中因积水浸泡而呈流塑状的淤泥质土((略)星(略)布),该层松、软有植物根系,承载力不高,fao=(略)Kpa,建议清除并换填。
3) 漂石(Q4al+pl):以灰岩、花岗岩滚石为主,经洪水冲刷呈浑圆状,粒径大于(略)mm,最大可(略)mm,少充填,最厚8m左右,一般3~4m。该层层位变化大,承载力虽高,但因其层位不稳,不宜作构筑物的地基持力层。fao=(略)kpa。
4) 中砂(Q4al+pl):黄色,灰黄色,以石英砂为主,次棱(略)状,(略)选性差,有泥质混杂,稍密,饱和,该层厚度变化大,多(略)布于桥址处的沟溪内,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=(略)kpa。
5) 细砂(Q4al+pl):黄褐色,灰黄色,以石英、长石为主,(略)选性差,多泥质混杂。稍密,饱和,该层厚度变化大,多(略)布于桥址处的沟溪中。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=(略)kpa。
6) 圆砾(Q4al+pl):黄褐色,灰黄色,以灰岩、砂岩、花岗岩碎屑为主,次棱(略)状,磨圆度(略)选性差,有泥砂充填,稍密,饱和,该层厚度变化大,多(略)布于桥址处的沟溪中,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=(略)kpa。
7)卵石(Q4al+pl):灰黄,灰白色,以灰岩、板岩、花岗岩为主,磨圆度较好,浑圆状,(略)选性差,多泥砂充填,稍密,饱和,该层厚度变化大,多(略)布于沟溪中。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=(略)kpa。
第四系晚更新世(Qp)
8)粉质粘土夹碎石(砾石)(Q3al+pl):黄褐色,碎石经搬运,稍磨圆,呈次棱(略)状。主要成(略)为灰岩、砂岩、板岩、花岗岩碎屑,粒径(略)~(略)mm,含量(略)~(略)%,干强度,韧性中等,切口稍有光泽,摇震无反应。中密,湿至很湿,可塑至硬塑,该层(略)布于桥址处的沟溪及河流阶地上,厚度2~5m。其承载力的基本容许值fao=(略)kpa。
9)粉质粘土夹碎石(Q3el+dl):黄褐色,黄棕色,系残坡积成因,多(略)布于坡缘及沟谷两岸。碎石呈(略)砾状,以灰岩、砾岩、花岗岩风化碎屑为主,柱径(略)~(略)mm。含量(略)~(略)%。干强度,韧性中等,切口稍有光泽,摇振无反应,中密,稍湿,硬塑至坚硬,该层厚度一般3~5m,最厚可达(略)m,其fao=(略)kpa。
白垩系(K)
(略))砾岩、泥质粉砂岩(K)
白垩系晚白垩世的紫红色岩层,即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,主要(略)布于K(略)+(略)~K(略)+(略)段,其他地段有(略)星出露。其岩层为长石石英砂岩(已硅化),紫红色泥质粉砂岩,砾岩为主,硅化长石石英砂岩呈灰白色、浅黄色,中厚层,块状,质硬,抗压强度高,多形成单面山,(略)布于玉带桥水电站及鸭婆冲水电站(略)左侧的山坡上。紫红色泥质砂岩,砾岩则(略)布于鲤溪大桥至终点一带。岩层呈中厚层、块状、泥质或钙质胶结,砾石为灰岩,板岩,花岗岩,粒径(略)~(略)mm,最下可达(略)mm。由于胶结物不同,已风化呈全风化、强风化或中等风化。钙质胶结的砾岩(鲤溪大桥、青山冲大桥)钻进十(略)困难。K(略)+(略)~K(略)+(略)段为泥质砾岩,呈紫红色间灰白色斑点,砾石为泥砾,强度不高易开挖,呈全风化至强风化,厚达(略)m以上。
石炭系(C)
(略))灰岩:灰白色,青灰色,中厚层,隐晶质结构,节理裂隙发育,可见方解石脉。可见溶蚀现象,岩溶不甚发育,仅在K(略)+(略)附近见溶蚀漏斗群。主要(略)布于K0+(略)~K(略)+(略),K(略)+(略)~K(略)+(略)段及鸭婆冲大桥附近有(略)星出露。岩芯呈长柱状,岩质坚硬,呈中风化。
泥盆系(D)
(略)) 灰岩(略)质灰岩,中厚层,块状,隐晶质结构,节理裂隙发育,有方解石脉。可见溶蚀、溶滤现象,但岩溶不甚发育。
奥陶系(D)
(略))板(略)母、变质岩系、中厚层、板状构造,变余结构,节理裂隙发育,出露范围不广,仅见于(略)水中桥之沟中及沟南侧山坡。
花岗岩r3
(略))花岗岩(r3),早古生代,加里东期的深成侵入岩,多风化呈全风化至(略)部呈中等风化,节理发育,多呈闭合状(略)母、正长石。
4
.3.2 不良地质概况
根(略)的地质调(略)地质勘探,(略)不(略)地质条件主要表现为岩溶、泉水、特殊性岩土则为软弱土层。
1) 软弱土层:(略)软弱土层主要为水田、池塘中的种植土、淤泥质土。因其松散,含水饱和,呈软塑至流塑状,高压缩性,排水固结时间长,致使其松软,承载力不高,须清除换填。
3) 泉水:
沿线有数处下降泉出露,系基岩裂隙水,水量不大,但经年不干涸,(略)民利用为生活水源。宜避免填埋和破坏自然环境,(略)堑边坡处的泉井应加强纵、横向排水,坡上渗流处宜设排水天沟,避免对边坡的冲刷。
4) 灌溉渠
(略)附近,多有灌溉渠盘山行进,(略)相距不远,(略)的边坡有影响,特别是K(略)+(略)~K(略)+(略)段,(略)中线附近,设计标高以下有一灌(略)穿山而过,(略)有较大影响。
4
.4水文地质
4
.4.1地表水
地表水主要水系为扶夷江及其支流沟溪水、基岩裂隙水而形成的下降泉形式的地表泾流,河、沟、溪水水位,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。(略)段仅发现一处溶洞水,于溶蚀漏斗底呈暗河自南向北流淌。
4
.4.2地下水类型
(略)地下水可划(略)为以下4种类型。
1)上层滞水:主要赋存于沿线的填筑土、种植土及低洼处粉质粘土夹碎石层的顶部,初见水位浅,无稳定水位,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,排泄迳流条件差,水量不大且受季节变化影响,夏季干涸。
2)潜水:主要赋存于河漫滩、阶地中的砂、卵石层中,无稳定地下水位,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,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,枯水期也可补给河水。
3)裂隙水:主要呈下降泉形式泄出,水量不大。主要赋存基岩风化节理裂隙,层面裂隙,构造裂隙中、无稳定水位。无明(略)。沿坡脚及冲沟,顺岩层裂隙渗入,(略)民的生活水源。
4) 溶洞水:主要为岩溶地段赋存,仅见K(略)+(略)左侧一溶蚀漏斗底部,水量不大,其水位及流量变化不大,受大气降水影响甚微,该处溶洞水流量约0.5m3/s,干旱季节,(略)民提升此水灌溉。
4
.5气象、水文
(略)线(略)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,冬、夏长,春、秋短。四季(略)明,日照充足。秋、冬、春季北方冷空气易进难出,形成连绵低温阴雨,夏季多旱,一月平均气温5.3℃,七月平均气温(略).8℃,年日平均气温(略)℃,年日照(略)小时,年降水量(略).0mm,无霜期(略)天以上。
(略)线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。扶夷江自西南向东北纵(略)后注入资水,资水是在湘的长江四支流之一。受地形地貌的控制,(略)东侧有数条较大的沟溪自东向西(略)流入扶夷江。扶夷江最小流量(略)m3/s。另外,小的沟谷中亦有涓涓细流,主要沟谷中的溪水多被引入灌溉水渠,作农田灌溉,丰水期亦被利用作小型水力发电。沿线可见下降泉,(略)民作生活水源,流量不大,但终年不干涸。沿线沟谷中的溪水枯水期水量不大,但在丰水期或集中降水时,溪流水位猛涨加之沟谷深切,坡陡,水流湍急,其冲刷下切作用加剧。
5 (略)材料、水、电及对项目的影响
本项目(略)材料丰富,水泥、钢材石(略)建设材料都可(略)、邵阳(略)发达,材料运输条件较好。沿线丰(略)材料对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。沿线水系较多,最大的水系为扶夷江(略)用水的需(略)和个体小型水能发电,电力充(略)需要。
6(略)规模
(略)全长6.(略)km,其中共有两座大桥(略).(略)m/2座,鲤溪大桥(K(略)+(略).(略))6
×
(略)m预应力混凝土T梁,桥梁全长(略).(略)m;青山冲大桥(K(略)+(略))7×(略)m预应力混凝土T梁,桥梁全长(略).(略)m。
7(略)描述
本次施工招标共
1
(略)内容(略)基、桥涵、(略)面、交安设施、绿化及(略)等。
7
.
1
各
标段
划(略)数量
见附表1《
洞新高速
(略)
?(略)第1标段
量一
览
表
》
8.计划工期
(略)计划施工工期:
(略)
个月;
暂定:
(略)
6
年
1
月开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