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合规性审核要求
符合法规标准:涉及的工艺、设备、排放指标等需满足环保部门批复的升级改造要求,以及规划、土地、消防等相关部门的规定。若涉及特殊污染物(如重金属、有机物等),需符合对应行业的专项排放标准。图纸内容需与前期立项批复、环评报告及批复、初步设计批复等文件完全匹配,不得擅自变更核心工艺、处理规模、排放标准等关键参数。
二、工艺合理性审核要求
(略)线可行性:升级后(略)线是否针对污水站原有问题(如处理效率不足、污泥处理困难等)提出有效解决方案,是否适应进水水质(水量、污染物浓度及波动范围)的变化。各处理单(略)(如格栅、沉淀池、生物反应池、深度处理单(略)等)的设计参数(如停留时间、负荷、尺寸等)是否合理,是否满足处理目标(如出水达标、回用要求等)。工艺流程图(PFD)中物料平衡、能量平衡是否清晰,各单(略)衔接是否顺畅,有无逻辑漏洞((略)走向错误、设备匹配矛盾等)。
设备选型与匹配性:关键设备(如泵、风机、曝气设备、过滤装置、消毒设备等)的型号、规格、性能参数是否与工艺需求匹配,是否具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。设备布置图中设备安装位置、间距是否符合操作规范,是否预留检修空间,与管线、构筑物的衔接是否合理。
构筑物设计:构筑物(如调节池、生化池、沉淀池、污泥浓缩池等)的结构尺寸、标高、防渗设计、防腐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规范,能否承受水力负荷、自重及外部荷载。池体进出水方式、布水/ 集水装置设计是否合理,是否避免短流、(略)等问题,保证处理效果。
管线与节点设计:管线(污水管、污泥管、药剂管、空气管等)的材质选择是否适配输送介质(如腐蚀性污水需用防腐管材),管径计算是否合理(避免流速过高导致磨损或过低导致淤积)。管线布置是否简洁、顺畅,减少交叉和迂回;关键节点(如阀门、流量计、压力表、采样点)的设置是否便于操作、监测和调控。
电气(略)(配电、电缆选型与敷设、接地保护等)是否符合电气安全规范,能否满足设备动力需求及应急供电(如(略)(传感器、PLC、上位机等)的设计是否覆盖关键工艺参数(如 pH、DO、液位、流量等)的监测与自动调控,逻辑控制是否合理(如故障报警、连锁保护功能)。
四、安全性审核要求
生产安(略)空间(如池体、检查井)的设计是否预留通风、(略),是(略)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》。易(略)域(如沼(略))的设备防爆等级、消防设施(灭火器、消防栓、报警装置)是否达标。
环境安全:污泥、废气、废渣等副产物的处理处置设计是否合理,是否避免二次污染(如污泥临(略)的防(略))。事故应急设施(如应急池、事故排放管线)的容量是否满足最大可能事故排放量,能否防止污染扩散。
五、经济性与运维便利性审核要求
成本合理性:图纸中设备、材料的选型是否兼顾性能与成本,有无过度设计(如高价设备但功能冗余)或成本过低导致后期运(略)建设成本(土建、设备采购、安装)的估算依据是否合理,与同类项目相比是否在合理范围内。
运维便利性:设备、构(略)是否便于日常巡检、操作(如阀门位置是否易触及、采样点是否方便取样)。备品备件的通用性是否考虑(减少特殊型号设备,降低运维成本),是否预留后期升级改造空间(如新增处理单(略)的场地、管线接口)。
六、图纸规范性与完(略)性要求
图纸完(略)性:图纸是否包含全套必要文件:工艺流程图(PFD)、(略)仪表流程图(PID)、总平面布置图、各构筑物结构图、设备布置图、电气自控图、给排水图、环保设施图等。每张图纸的编号、版本、日期、设计单位盖章、设计人及审核人签字是否齐全。
图纸规范性:图纸标注是否清晰准确(如尺寸、标高、材质、管径、设备型号等),图例、符号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(如《给水排水制图标准》GB/T(略))。技术说明、设计参数表、设备
清单等
附件是否完(略),与图纸内容是否一致,有无矛盾或遗漏。